每年中國潤滑油展會和汽配會要舉行三次,然而一個奇怪的現象卻讓國內油品圈人士大感尷尬,無論是特大型的國有雙中公司還是充滿運營特色的民營企業都讓展會風光無限,但始終無法掩蓋多數外企與這類油品交易會絕緣的事實。
可以說國外潤滑油企業已經在中國市場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在消費者這個層面樹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品牌,如殼牌、美孚、嘉實多等等,而且多數企業每年都有上十億的銷售規模,歷年來都是中國潤滑油銷售排行榜前排??梢哉f這些幾乎有著百年血統的外企與中國潤滑油圈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系,在中國潤滑油價值鏈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環節之一,那么緣和這些外企基本不參加如此隆重、工商一體的全國性交易會呢?這個奇怪現象的背后隱藏著什么樣的深層次原因呢?
首先我們要分析展會在潤滑油圈內行使著何種功能。參觀交易會的人群主要以油品批發商、油品代理公司、油品企業等為主,這類人群通過短暫的展會以最快捷的速度收集各種目標產品信息,從而為公司或者個人的業務更好的發展提供保障。而在展會上獨具匠心地布置展臺的參展企業,一方面是希望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另外一方面則是希望與油品渠道成員之間建立最直接的聯系,同時搶奪渠道下游資源。由此可見,展會只是為油品價值鏈中的上下游單位提供了一個互動交流平臺。
既然交易會具有這么有價值的功能作用,在國內企業擠破腦袋要搶奪展會最好位置的時候,而外企卻是不聞不問,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后面蘊藏了兩個基本因素。
1、外企產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國際上研發一個新品種,往往是新的化學結構或者新的化學組合,一個品類或升級產品的推出至少經歷長達二三年以上的研發歷程,動用的研發資金也要上億,而國內眾多企業,年銷售額過億的都屈指可數。當然,這樣的結果就是一個新等級、新品種往往就是一個重磅炸彈,因此,研發周期相當長,投入大,回報高,產品往往會成為市場搶手貨,當年殼牌的路路達、嘉實多的護力在市場的熱銷無不證實了技術才是品牌成長的基礎。相反,國內企業,多是跟風、模仿,連名稱、包裝都不放過。
2、外企營銷具有不可復制性:國外油品企業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就引領中國潤滑油營銷的革命,從銷售代表的專業推廣到形象店的建立,到今天換油中心連鎖模式的推廣,從工業客戶的的學術推廣到消費者心靈深處的品牌教育,牢牢地將油品價值鏈中的末端掌握在手,這正是這類企業的營銷策略,中間渠道基本無法左右外企產品的大模樣營銷??磭鴥绕髽I,除了低價傾銷,就是扮“洋鬼子”來忽悠用戶。
正是因為具備以上兩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國外油品企業鮮有參加這類功利性較強的展會,因為它們的企業形象和產品形象不會因為參會而獲得理想地提升,它們的銷售業績也不會因為參會而獲得意外的突破。這類型的企業更愿意將幾十萬的展會費用應用到消費者教育和學術推廣方面獲取既定的投資回報。
反觀國內油品企業,景象則大有不同。中國油品研發時間相對較短,研發資金絕對不過幾十萬人民幣,研發周期基本沒有,這種基本不涉及添加劑和基礎油成分的新產品含金量當然是比較低的,最終產品的年銷售能夠過億元人民幣企業就要燒高香了!看看滯后的油品標準,就知道我們落后的不是一二年,是二三十年!
從營銷模式來看,大多數企業由于缺乏具有產品力的油品,也沒有足夠的營銷資源可以用于大品牌的建設以及在消費者層面樹立不可替代的形象,更多的企業也只能充分整合社會資源,利用渠道和終端的力量搶奪消費者。
然而這樣的局面如果長期不能得到改善,如今已是國外企業大肆進駐國內分割市場的時代,留給國內油品企業的時間可以說是越來越短,因此,在利用展會搶奪市場份額的同時,我們不要忘了企業產品線的拓展和更新,不要忘了營銷模式的與時俱進,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未雨綢繆方能基業常青!